一般俗稱的布索,
英文的說法是nylon sling
日語的話也是直接從英文而來的,
寫成片假名變成了
ナイロンスリング
布索是比較口語的說法,
正式名稱可以說尼龍吊帶
尼龍就是英文的nylon
而sling的話就是吊帶。
還有另外一種是鋼索製成的,
可以說wire sling
寄東西給別人如果有很多樣,
而且加起來的重量驚人的話,
最好多分成幾個包裝。
雖然在包裝的時候,
要分成好幾個,
但是對於搬運的物流人員,
或是收件者是比較有利的。
想想看物流的搬運人員的工作量,
如果遇到較重的貨物,
就有可能傷害到物流的搬運人員,
雖然有些情況可以用機器搬運,
但是總是會有機器不適用的時候,
再加上收件人拿到貨之後,
如果沒有當場拆開的話,
也是需要再搬到別的地方,
如果貨物很重的話,
對收件人來說也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在包裝貨物的時候,
最好分配一下重量,
避免對相關的人員造成傷害。
機器零件的組合,
有時候都會用螺絲加上螺帽對鎖。
但是在某些情況下,
螺帽就不一定那麼好用了。
如果螺帽的位置,
剛好處於狹小的空間,
手或是工具都很難伸入的時候,
就很考驗技術。
因為一個不小心螺帽可能就會掉下來,
更別說鎖螺帽前經常要放的墊圈螺了。
這種沒有效率的做法,
有時候都會被取代。
為了怕螺帽一直掉,
或是空間有限手、工具難以固定的時候,
就可以考慮使用螺紋板。
螺紋板指的就是指一片金屬板,
在特定的位置上鑽孔後攻牙。
這樣子要固定的時候 ,
就可以將螺絲鎖在這些牙孔上。
螺紋板的日文是タッププレート(tap plate)
タップ有螺牙的意思,
プレート指的是板子。
如果是絲攻的話,
日文是稱ハンドタップ(hand tap)
臺灣話也有人直接使用日語的說法
只是把前面的ハンド省略,
直接用タップ來表示絲攻、攻牙。
例如:拿5的タップ給我(拿5的絲攻給我)
這個孔要タップ牙(這個孔要攻牙)
其實有時候採用螺紋板的設計,
確實是可以不用再拿螺帽。
但是相較於使用螺帽,
還是有它的缺點存在。
例如加工完的螺紋板如果放在室外,
就有可能會生鏽或是受汙染,
等到準備要鎖的時候,
可能要再拿絲攻巡一次牙;
或是加工完的螺紋板,
可能要再送電鍍或是噴漆,
牙孔就有可能變得不好鎖。
要是直接鎖螺帽的話就沒有這個問題。
因為螺帽一般都是採市購的,
就算是特殊材質請廠商製作,
螺帽一般都會裝在包裝內較不容易受汙染,
打開之後就可以使用,
不用再巡牙。
再來就是成本的考量,
螺帽因為是大量製造的市購品,
所以金額可以比較低。
而螺紋板至少都要先切成所需的大小之後,
再開孔攻牙。
在材料及加工的成本上都比螺帽高。
而且加工件有可能會遇到加工不良的情況 ,
如果沒有及時發現的話,
後續的處理也有可能會很麻煩。
最後是組裝上的便利性,
使用螺紋板的話,
只要準備單邊的工具就可以了。
這裡指的單邊是螺絲端的工具,
像是六角扳手、梅花板手、十字起子等。
另外一邊因為是螺紋板的關係,
一般來說是不需要固定的工具就可以靠螺絲側鎖緊。
而如果採用的是螺帽的話,
就必須再準備另一支扳手將螺帽固定,
否則螺絲就有機會跟著螺帽一起轉,
沒辦法達到鎖緊的目的。
機車的阻風門有分自動跟手動的,
今天要來講的是手動的。
手動的阻風門鈕有的人會以「Q NEW」稱之,
(或寫成Q鈕)
這個稱呼是怎麼來的呢?
其實這個說法是來自於日文的「吸入」
念作きゅうにゅう
而「入」的日文發音,
又跟臺灣話「鈕」的發音很像。
日語音似ㄋㄧㄨ╲
臺灣話則是ㄌㄧㄨ╲
而日語的「吸」
發音則近似英文的 Q
所以有的人就以Q鈕稱之。
阻風門鈕的作動,
一般是將其拉起後,
阻門風會閉起來,
使冷車時油氣較濃有利於發動。
當車子運轉到段時間溫度上升後,
就可以將阻風門鈕推回,
以免熄火。
有的阻風門鈕上面會畫一個像很英文字母「N」的圖案,
有的則是寫上英文CHOKE。
「N」字圖案像是阻風門的剖面圖,
兩側直的是管壁,
中間的斜槓是阻風門半開的樣子,
而斜槓中間的黑點則為門中心。
也就是說如果這個圖案會動的話,
阻風門全開會像一個「川」字。
阻風門全閉的話則像英文字母的「H」
遇到原本的牙孔滑牙、損毀,
或是材質較軟想增加強度的時候,
可以使用螺牙護套。
螺牙護套的英文是 Screw thread insert
也有人會稱 Helicoil insert
前面的Helicoil其實是商品名,
後來被廣泛使用之後,
就成了說法之一。
在日語裡的話可以用
ねじインサート
同樣地,
從英文商品名稱
Helicoil insert
寫成片假名的話,
在日語中是
ヘリコイル インサート
簡稱為ヘリサート
其實不只螺牙護套
像是束帶在日語裡的說法
也有用商品名取代的
可以看這一篇瞭解束帶在日語的不同說法
徵才資訊、五金賣場、施工現場……,
都有機會看到「西工」這個詞。
西工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呢?
「西工」這二個字是從臺灣話的發音,
再寫成中文字的。
而這個臺灣話發音的「se kang」
是來自日語的「製缶」(せい)(かん)
指的就是對板金進行如銲接、切割、折彎等加工,
像是搭建俗稱的鐵皮屋,
金屬捲門製作等。
把一些鋼材經過切割、折彎、銲接後,
就可以變成商品販賣給需要的人。
延伸閱讀:
「阿魯夢」這個詞是怎麼來的?
https://vamst.com/post-51071965
「錏」是什麼材質?
https://vamst.com/post-1640341-
折床的臺灣話要怎麼說?
在畫圖或是加工的時候,
如果為了安全考量,
避免銳角容易傷人,
或是整體外型等因素,
常常會把一些原本的銳角,
都進行倒角。
中文說的倒角,
並沒有指斜角或是圓角。
在英文裡如果是倒圓角的話會說:
round the corner
這裡的 round 是當動詞,
可以解釋成使…變圓。
而後面的corner就是角。
所以把角變圓就會稱
round the corner
而另外一種常見的45°倒角,
英文是 chamfer
chamfer the corner
就是倒斜角的意思。
至於倒R角的說法,
應該是來自於圖面標註的時候
圓角會以半徑的英文 radius 第一個字母R
例如:R5 就是倒一個半徑為5的圓角
而倒斜的標註的C,
例如:C5 就是倒一個5的斜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