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被騙,有的人會用被當「盤子」形容。但是盤子明明是裝菜餚的器具,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用法呢?其實這是受到臺灣話的影響,因為臺灣話容易被騙會用「盼仔」形容,而「盼仔」的發音中,「盼」念起來像中文的「盤」,而後面的「仔」則是加在字尾。例如:蠓(蚊)加了「仔」之後就成了蠓仔(蚊子)襪加了「仔」就成了襪仔(襪子)於是才會有「盤子」被拿來當被騙的用法。
其實這種用法,可能都會造成不明白的人誤解或是搞不清楚意思 。如果會說臺灣話的人,可能還猜得到意思,但是會說臺灣話一樣看不懂意思的人也是有,因為有的是找音類似的字、有的是加一個口,誰知道你用的是哪一個?所以我平常都盡可能不使用這類的詞語,以免讓人看不懂造成困擾。或許有的人會說沒差看得懂就好,但問題就在於真的會有人看不懂。
像是外國人看到盤子這二個字,如果有學過這個詞的話,馬上就會聯想到是餐具的盤子,而不是容易被騙的意思。其實生活當中有很多類似這樣的用法,很多時候都是借用字的發音,而找一個相近的字代替,意思根本完全沒有關係。例如:尪、嘸、喬、呷、盧、水、抓、趴、惦……,都是一些在新聞、雜誌、網路常見的用法。
你認得幾個呢?
尪,指的是骨骼彎曲的疾病,不是丈夫、不是丈夫、不是丈夫。
嘸,是驚訝的意思,不是沒有、不是沒有、不是沒有。
喬,可以用來形容高大,不是移動、不是移動、不是移動。
呷,喝的意思,不是吃、不是吃、不是吃。
盧,盛飯的器具,不是亂、不是亂、不是亂。
水,液體,不是漂亮、不是漂亮、不是漂亮。
抓,臺灣話講的是「掠」
趴,身體向下的意思,不是到處、不是到處、不是到處。
惦,思念的意思,不是安靜、不是安靜、不是安靜。
「尪」的建議用字是「翁,」怕與老翁的「翁」搞混可以用「夫。」
可參考這篇:https://vamst.com/post-8932001
要形容沒有,直接用「無」就可以,不用再加口變成「嘸」,嘸的意思是驚訝
可參考這篇:https://vamst.com/post-17752554
移動、商討臺灣話用的是「撨」,你看到的「喬」只是近似音的字而已。
可參考這篇:https://vamst.com/post-56978497
「呷」跟「無」一樣,不是加了「口」就變成臺語字。建議用字為「食」
可以參考這篇https://vamst.com/post-14073839
「盧」只是音近似而已,建議用字為「挐。」可以參考這篇:https://vamst.com/post-31346905
「水」也是音近似的字,建議用字為「媠。」
到處走的臺灣話是「拋拋走」
「恬」這個字才有安靜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