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到新加坡點罐裝飲料內用的話,
店家一般都會給你一個裝滿冰塊的杯子。
像我如果點可樂的話,
就是給你鋁罐可樂和一個裝滿冰塊的塑膠杯和吸管。
再自己開啟易開罐之後倒入塑膠杯裡。
有些店是熱食跟冷飲一起賣的,
也有些店是專門賣飲料的。
但是方法都一樣。
雖然說罐裝飲料已經是從冰箱裡拿出來的了,
但是喝的時候再加冰塊就可以延長低溫。
不然喝到後來可能就沒有那麼冰了。
延伸閱讀:
新加坡「少冰」跟「去冰」的價錢不一樣?
之前去新加坡的時候,
用完餐剛好美食街裡有賣果汁,
就靠過去看了一下有哪些果汁。
除了主要的菜單之外,
我還注意到了他價目表左下角的標價,
這些果汁除了標準的做法之外,
也可以依個人喜歡做調整,
像是「加大」的話是加1新加坡元。
就類似臺灣的大杯。
加奶的話外是加0.70新加坡元。
另外在臺灣一般都不會做價錢調整的
「去冰」跟「少冰」
在這個果汁攤是會另外收費的。
畢竟店家用的是新鮮的水果下去打的,
如果容量不變,
去冰或是少冰在不改變其濃度的情況下,
等於就是要多使用水果,
所以才會有另外加錢的價目表。
少冰的話是加0.5元新加坡幣,
去冰的話是加1.5元新加坡幣。
(無冰)
新加坡的袋裝咖啡,
有一種是直接用塑膠袋裝起來的。
塑膠袋上還會打孔,
再用綠繩子穿過,
然後插上吸管。
其實臺灣也有類似的做法,
臺灣用的是紅色「邦提圈」
直接將袋口束起來、固定吸管、可以手提,
等於是把三個功能結合在一起。
而新加坡的飲料袋手提的綠繩子,
就是讓你手提用的。
飲料袋口則沒有密封,
可能會有異物掉入咖啡內的風險。
吸管也因為沒有固定,
有可能跑來跑去。
其實出發點主要都是外帶飲料杯的成本較高,
塑膠袋比較便宜,
所以就有這種外帶包裝方式的出現。
從前的臺北塔城街,
有一排賣飲料的攤販,
當時就是用塑膠袋直接裝的,
然後吸管也插在袋中,
用綁提圈綁好之後吊起來,
跟老闆點完之後就可以直接拿下來。
現在還是有一些店家,
採取這種方式包裝飲料。
你可能會想說飲料應該比較少見,
但是熱湯的話就蠻常見的了,
像是一些便當店或自助餐,
有的都有附熱湯、冷飲,
經常都可以看到用這種方式打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