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飛機的時候,一般都會在報到的地方,將託運行李與手提行李分開。因為每一間航空公司都會有相關的規定。不過以大方向來說,大概都可以分成只能手提的(如鋰電池)、只能託運(如超量的液體或刀剪類)還有二種都不行的(如高壓瓶)。那麼為什麼會有登機(手提)行李還要再細分的呢?我上回搭的波蘭航空,因為機型比較小的關係,地勤人員會要求登機的行李先檢查大小。如果是背包類或是比較小的手提包,就會被別上一個「請置於前方座位下」的牌子。如果是行李箱類的,則會被要求放入檢查的架子內,只要放得進檢查的架子,就可以帶上機;如果放不進去的話,就要看航空公司要怎麼處理了。標籤的英文是這樣印的:PLEASE PLACE UNDER SEAT IN FORNT OF YOU
託運行李
從事需要到國外出差的工作,
算一算到現在大概有五年的時間。
如果以次數來算的,大概加一加有40次左右。
行李清單也改了好幾個版本
今天就來分享我現在在使用的版本
基本上行李大概可以先很粗略的分成二大類
那就是「託運行李」與「手提行李」
因為各家航空公司一定都會有相關的行李規定
所以這是行李一定要分的二大類。
而這二大類裡頭還有各自的小分類,
那我就先從託運行李開始說起吧!
【託運行李】
我的託運行李中,還會再分成三類。
而其中的二類是不會變動的,
只需要檢查前一次出差使用過後需不需要再補充
剩下的就只要逐一檢查項目之後就可以丟託運行李箱了。
這二個不會變動的我習慣叫他們「託運包」及「盥洗包」
我的「託運包」內容有:
1、2吋大頭照、身分證影本、護照影本、台胞証影本(補辦護照、台胞証用。從來沒用過,也不希望用,但還是帶著)
2、OK繃、透氣膠帶、外傷軟膏、蚊蟲叮咬軟膏、感冒藥、維生素、防蚊液(除了維生素是必需,其餘皆為備用)
3、轉接插頭(依地區而定,基本上有扁八字、雙圓、方型這三種)、15A四面分接插座(轉接出來後就可以給第4項用了)
4、充電變壓器+充電線(公務手機、私人手機、數位相機、行動電源、WIFI機)
5、辣椒夾、面紙、濕紙巾
6、雙電壓吹風機、TSA海關鎖、拖鞋、折傘、電解洗衣機
再來是「盥洗包」
1、毛巾、牙膏、牙刷、沖牙機、牙線
2、沐浴乳、洗髮乳、洗面乳、乳液
3、小鏡子、刮鬍刀、刮鬍膏、鼻毛剪、指甲剪
第三個會變動的我叫它「衣物包」
因為衣服必須搭配當地的氣候變化而整理這個衣物包
1、內衣、內褲、襪子(因為空間不大,通常會依天數帶剛好的量,回家再洗;除非遇上延期)
2、返臺裝(就是可舒服搭機的一套衣服,視情況增加外套)
3、工作長褲、制服、睡衣褲、短褲(工作長褲可以選口袋較多的,與制服共帶2套換洗)
4、衣物壓縮袋(裝前3項的東西)、空的壓縮袋(裝穿過的)
以上就是我的託運行李
再來就是手提行李的部分
可以使用背包或是側背包,
重要的東西也可以裝在「隱形腰帶」裡頭
1、護照、台胞証、簽證(視需求)、機票(手機電子檔)
2、私人外幣、私人臺幣、信用卡、健保卡
3、家門鎖匙
4、手機、鋰電池、數位相機、行動電源
5、耳麥、文具、空白紙張、
6、護手霜、護脣膏、塑膠皮帶
最後要準備非行李的項目有:
1、辦理旅遊平安險、不便險等
2、時差(相機、手表設定)
3、當地天氣
而在公司要先確認好的項目則有:
1、機票資訊(紙本或電子檔)、簽證辦理
2、住宿資訊(飯店名、電話、地址)【視情況入境卡填寫用】
3、客戶資訊(出差場所、連絡人、地址、電話或通訊軟體帳號)
4、網路:評估一下流量價錢與方便性,可以考慮的有 A、網卡(當地買或在臺灣買)B、WIFI機 C、開通手機漫遊
5、往返機場交通方式(如派車接送或大眾運輸)
6、外幣(飲食、交通、住宿、住宿押金、關稅、雜項等)
以上僅供參考,可視自己需求增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