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人必備的手機使用一段時間後,難免都會遇到電力不足的問題。如果在室內的話只要找得到插頭充電都好解決,如果是在移動中的話,可能就要使用行動電源會比較方便。電池如果充了一段時間還是沒有辦法蓄電話的話,可能就是電池出了問題。中文的講法口語可能會說充不飽,或是沒辦法蓄電。臺灣話的建議用字是「袂牢電」,「袂」就是不會的意思,而「牢」有卡住的意思,像是「牢車」就是車子卡在路上的意思。所以電沒有辦法卡在電池上,就是充不飽無法蓄電的意思。
延伸閱讀:刁車的意思
在臺灣有些人會被取「樂咖」或是「樂咖ㄝ」這樣的綽號,不知道的人可能就想說大家都這樣叫,於是跟著大家一起稱這個人「樂咖」就好了。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樂咖」是怎麼來的呢?「樂咖」其實是取臺灣話的音而寫成的中文字,建議用字是「躼跤」(ㄌㄠˋㄐㄧㄠ)。「躼」本身就是個會意字,形容身體很長,也就是長得高。而「跤」的意思就是腳,所以形容腳很長一般都是指身高很高。
高個子在人群中總是特別顯眼,常被視為有自信、有領導氣質,但生活中其實也有不少不便,例如衣物尺寸難找、空間狹窄不適合、還要小心撞到門框。不過在籃球等運動上,高度反而是優勢。身高既不是優點也不是缺點,只是一種與眾不同的特質,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高度與風景。
家具、框架、圍欄等,有時候都會以方管當作原料,依所需的尺寸、角度鋸切之後,看是要鑽孔鎖螺絲,還是用銲接的方式,組成所需的樣式。
方管要翻成臺灣話的話可以拆成二個部分來看,先看第二個字的「管」,一般都是念kóng。而第一個字的「方」,文音念hong,白音念png(例如姓氏)。主要是因為念hong的話,音跟「風」一樣,為了避免搞混,可以念成png。不過聽到的人可能要再想一下那是什麼,所以可以換一個簡單明瞭的說法:四角管。四角管用臺灣話念起來,就比較容易理解,而且方管確實是有四個角,這樣子聽的人就可以很清楚知道是在講什麼東西了。
「叫小賀」取的是臺灣話的一個諧音,意思是有膽識。那為什麼會被寫成「叫小賀」呢?先來看第一個字,「叫」在臺灣話裡念作「kiò」,中文並沒有這樣的發音,所以就取了一個同音字「叫」,發ㄍㄧㄜ的音。而後面的「小賀」則是直接用臺灣話的發音,找中文音近似的字使用。加在一起就成了「叫小賀」的用法了,不過這種以近似發音中文字的寫法,對會講臺灣話的人來說都不一定看得懂了,更別說初學中文的人,看到這種用法鐵定是一頭霧水,字典也查不到。
「叫小賀」的建議用字是「腳數好」(kioh-siàu-hó)(ㄍㄧㄜˋ)(ㄒㄧㄠˇ)(ㄏㄜˋ)。其中的「腳數」是原本是角色的意思,引伸成人的膽識。「好」意思跟中文一樣,差別在臺灣話的發音是ㄏㄜˋ。
延伸閱讀:
被當「盤子」https://vamst.com/post-57906292/
「呷」不是吃https://vamst.com/post-14073839/
「尪」不是丈夫https://vamst.com/post-8932001
「嘸」不是沒有https://vamst.com/post-17752554
事情不是用「喬」的https://vamst.com/post-56978497
一直「盧」https://vamst.com/post-31346905
趴趴走https://vamst.com/post-39933355/
「惦惦」不是安靜https://vamst.com/post-39455302/
在臺灣的工作現場,早期受到日語的影響,有些工具或是術語都是沿用日語的講法。不過長時間下來一方面是受到臺灣話音調的影響,再來就是普遍都是口耳相傳,比較少有文字記載的狀態下,有些發音、用法都跟日語不太一樣了。語言是活的,所以你也可以把這些用法當作是臺灣話的一部分,只是在使用的時候,還是考量一下場合以及對象;以免聽的人不知道什麼意思,又不好意思打斷詢問的話,後面可能就會造成誤會或是意思無法傳達的窘境。
「普賴雅」來自日語的「プライヤー」,日語的用法則來自英文的 plier,也就是鉗子的意思。但是鉗子的種類有很多種,一般如果沒有特別講的話,指的就是鯉魚鉗。另外一種你可能聽到的是在前面加上了「久謝」,變成了「久謝普賴雅」,這其實算是一種臺式的用法。拆開來看的話,前面的「久謝」指的是日語的「調整」(ちょうせい),後面接的就是鉗子,所以加在一起就成了可以調整的鉗子。但其實在臺灣如果你聽到這樣子的說法,指的多半是「固定鉗」。因為固定鉗的末端其中一邊有一個調節鈕,因為是可以調整了,所以就有人把日語的「調整」拿來加在「普賴雅」的前面,才會有這樣子的用法。中文稱之為「固定鉗」,在日本有人會稱之為ロッキングプライヤー,來自英文的locking plier,前面的locking有鎖固的意思,比較接近中文固定鉗的講法。
機車是臺灣人經常使用的交通工具,早期的規則裡還以機器腳踏車稱之。機車在臺灣話的說法中,多數聽到的是音似「歐兜拜」的講法,而這樣子的用法其實是來自於日文。日文的機車在早期的說法是オートバイ,後來變成臺灣話之後,音調上就跟日語不一太一樣了。而日語的オートバイ則是源自英文的autobike,也就是機車的意思。
雖然說日語早期的說法オートバイ到現在還是有在使用,不過現在日語比較常見的詞則是バイク,也就是取英文的bike。在日本的一些機車製造商網站上也直接用バイク這個詞。不過英文當中用的其實也不是autobike這個詞,而是motorcycle。所以語言傳來傳去都會因為地區、音調等不同因素而產生變化,雖然說可能會因為這樣子產生聽不懂的情形,畢竟語言是活的,我倒是覺得在原本不懂的情況下,突然有一天搞懂之後就會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還蠻不錯的。
工作上或是朋友、家人之間,難免都會有持不同意見的時候,如果可以把大家的想法、意見都說出來,然後一起討論,是比較有機會得到大家的共識。否則悶在心裡都不說出來的話,就沒有人會知道你的想法了。當然考量的點有時候會有較多的時候,可能就要做一些取捨,因為人生就是在不停地在做選擇,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不要影響到他人會比較好一些。
意見不同的時候,想找人商量,在臺灣話可以說「參詳」(tsham-siông)。比較口語的說法中文可能會說聊一聊或是談一下。臺灣話的說法可以說「講看覓」(māi),意思是說說看。或下「講一下」。商量一下的臺灣話就可以直接說「參詳一下」或是「參詳看覓」(商量看看。不用商量的話則可以說「免參詳」。